
13728687007
广东省东莞市
admin@youweb.com
13728687007
13728687007
时间:2025-01-14 12:10:01
养老是亿万家庭关心的“家事”,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国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福州社会福利院与老年人和护理人员视频连线时指出,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要让老年人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大力发展养老和养老产业。
10月1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2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956万人。与2021年的1062万相比,新增人口减少106万。总人口14.12亿,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这是自1962年以来我国人口总数首次下降,老龄化也随之而来。面对“未富先老”的现状,养老服务人才短缺日益显现,人才问题成为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源。
新时代背景下“自助养老”呈现新特征
“对丈夫的孝顺,是德行的根本。”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向适度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老年人口快速增长,老龄化、空巢化、低生育等趋势日益显现。需要照顾的残疾或半残疾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养老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社会都对养老“着急”。 “感”日益增强,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医疗护理需求和服务供给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多维度、多层次的时代特征。
首先,养老方式多样化。目前,90%的老年人采取家庭式居家养老方式。然而,老人在家中跌倒的事故时有发生,甚至发生因事故而丧生的悲剧。 7%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依托社区(村),享受政府或社会组织、志愿公益机构等提供的生活照料、居家养老等服务。3%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此外,随着我国老年人健康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老年人健康水平不断提高,许多新的养老方式不断涌现。比如,在居家养老方面,老人像候鸟一样在对的季节去对的地方。 “互助养老”也被称为养老模式的“时间银行”,即年轻的老人服务年长的老人,通过志愿者交换服务,节省他们用于养老服务的时间,使他们需要时可以提取。在农村退休,退休后回到农村过田园生活。
其次,“养老”需求是多维度的。随着经济、科技和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老年人追求品质生活、体面的晚年。他们不仅满足于基本的生活保障,还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安享晚年”的需求已经出现。尺寸特征。主要需求是残疾护理和生命安全。其次是居住环境和饮食卫生。老年人越来越注重居住环境的安全、便利、舒适。三是精神慰藉和情感陪伴。老年人越来越注重文化、体育、娱乐、社交等。独居、空巢、留守、残疾、重度残疾、丧子老人需要更多的特殊看护和照顾。 。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兴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养老面临着技术迭代带来的新挑战,随之而来的是老龄化友好转型的需求维度智能终端应运而生。
三是养老服务供给呈现多层次化。 5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制定实施基本老年人名单养老服务,使得养老服务供给多层次化。但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的多层次性,受到养老服务人才缺乏、现有护理人员素质不高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照顾者只能为老年人提供吃饭、如厕、更衣、陪伴等日常护理,却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慢病护理、医疗护理、心理疏导、文化关怀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娱乐。在养老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较高、规范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专业护理人员也比较匮乏,难以满足老年人晚年美好生活的多方面需求。
养老服务高素质人才发展现状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医疗卫生和养老急需人才培养服务,加强失能老年人医疗护理。对护理人员和老年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近年来,各地陆续出台养老服务业相关激励措施,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培育人才发展沃土,全流程环链打造人才高地。大批有志之士积极投身养老产业,用青春守护温暖的夕阳。然而,目前养老服务人才发展状况仍令人担忧。相关专业普遍招收难度大,相应专业就业率低,从业人员年龄结构不平衡情感陪护,男女比例不平衡,受教育程度不高,规模较小,流动性大,专业技能低。基层问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养老的刚性需求。
一是人员结构不平衡。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男女比例、文化程度等不合理、不平衡。目前,护理人员老龄化已成为养老行业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在农村,老人在照顾老人。在河南南阳唐河县黄寨村,照顾老人的基本都是当地村民。在浙江嘉兴嘉善县的一间老年公寓里,看护人员大多是50岁至60岁的女性。此外,我国现有护理人员队伍中,女性所占比例过高,其中大多数为女性。在成都一家养老院,41名护理人员中,只有3名男性护理人员。目前,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中,农民工仍是主力军,大部分人具有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其中以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居多。他们普遍学历低、专业技能薄弱。
二是从业人员规模较小。老年人护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缺口巨大。据民政部、国家卫健委等部门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8亿,占总人口的19.8%;截至2021年底,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已超过1.9亿,失能老年人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而目前养老护理人员仅有50万人。粗略计算,缺口超过500万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与此同时,由于工作繁琐、强度大、压力大、工作时间长等因素,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流失严重。据官方统计,北京老年护理人员每年的流动率,即进出人员的比例约为40%。年轻人生活中需要的自由、空间和时间,在疗养院里几乎成了奢侈品。
三是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关怀和人性化管理服务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重要保障。与其他行业相比,该行业的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同时需要更多的爱心、善良、关怀和耐心。在工作中,一些养老服务人员对老人态度冷漠、反感、不耐烦,对老人的要求视而不见,甚至谩骂。有的甚至使用暴力、殴打老人。报纸上不时出现虐待老人的报道。这些都反映出少数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四是专业人才培养困难。据了解,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养老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覆盖技工学院、中等职业学校、高职学校和本科学校。但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招生常常受阻。 ,比较困难。唐山工程学院2016年仅招收该专业5名学生,2017年招收7名学生,2018年情况较好,仅招收14名学生。我国护理教育已基本形成中职、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护理教育的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但距离构建现代护理职业教育体系还有一定距离。例如,护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不能很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专业需求。相应专业学生就业率普遍较低。大多数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进入养老行业的意愿并不强烈。北京相关专业三年内行业保留率仅30%左右。
养老服务高素质人才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为了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等年轻人从事养老服务行业,多地出台了入职奖金、补贴等优惠政策。例如,山西省将从2023年7月起对加入企业从事养老服务的员工给予3万元至6万元的一次性入职奖金。尽管各地通过随着扶持政策等措施的出台,目前养老人才流失严重,远远不能满足巨大的养老需求。
首先,职业发展路径不明确,发展经常遇到天花板。目前,护理专业仍缺乏统一的权威标准,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和评价体系尚不明确。 2019年,教育部推出了“老年护理”等首批6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同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联合颁布了《国家老年护理人员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 《养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老年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虽然都与养老相关东莞寻人公司,但并没有成为养老行业的准入资格证书。事实上,不同部门的认证管理给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评估和职称认定带来困难,严重制约了毕业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是薪酬福利水平低,难以达到预期。目前,我国养老行业薪资福利普遍较低,薪资管理设置较为简单,养老质量难以评估。工资大多按照照顾老人的数量来确定,无法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例如,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专项调查显示,2020年养老人员平均工资收入约为4985元/月,而2019年上海技能人才平均工资收入为10658元/月。 。相比之下,老年护理人员的平均工资收入为10658元/月。护理人员的工资过低。
护理人员和护士的技能和工作内容比较相似,但护理人员干的是又脏又累的活,而且工资没有护士高。面对失能老人,护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包括保姆、护士、陪护、按摩师、心理咨询师等,从吃、喝、拉肚子等基本生存需求,到吸痰、导尿、心理疏导等。一切辅助医疗服务都要掌握。高强度的劳动与低水平的工资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匹配。
三是社会认可度不高,难以获得成就感。事实上,护理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除了对残疾老人进行喂食、吸痰、导尿、按摩等无微不至的照顾外,他们还受到疼痛、死亡、病态、挣扎、扭曲等负面情绪的困扰,使他们的身体和身体都受到影响。精神疲惫。但社会认可度还很低,职业荣誉感不强。大多数人认为养老服务就是又脏又累、服务老人、低人一等。与此同时,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入住率低、土地租赁成本高的情况下,社会养老机构不断降低劳动力成本,聘请低学历中年农民工或下岗人员,以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引发社会对养老问题的担忧。护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偏见,对高素质人才望而却步。不少从事养老工作的年轻人表示,对养老事业缺乏信心,正在考虑未来转行到养老机构的非护理岗位,或者干脆离开养老行业。
促进养老服务高素质人才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老年人口众多。构建关爱老人、孝敬老人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让老年人过上体面的晚年生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老有所养、老有所养”的必然要求。以“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也是积极的一步。应对人口老龄化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如何“走进”、“留住”、“用好”养老服务高素质人才,是构建老年人幸福生活的关键。因此,必须从政策激励、加薪、社会保障、专业培训等多个维度做出努力。
一是优化顶层设计,切实提高政策激励效能。优化顶层设计,使国家各部门及有关部门制定出台的养老服务相关政策形成合力,真正发挥政策的激励效能。一是加强政策协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养老服务和护理人员培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国家卫健委等职能部门出台了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相关政策。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亟待全面梳理现有政策,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避免多方管理,加强政策协调。二是提高政策的前瞻性。根据我国未来养老新需求,研究制定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重点关注日常居家护理、病后康复护理、心理健康护理等,并做好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的准备。提前储备人才。三是跟踪政策实施效果。加大研究力度,深入了解政策实施层面遇到的障碍,及时优化调整相关政策。重点关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边境地区政策落实成效,加大指导和帮扶力度。
二是完善培养机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大批高素质养老服务人才是破解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一是完善职业发展体系。可尝试建立分级分类的长期护理专业体系,将老年护理服务范围拓展到保健诊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心理精神支持等方面。要明确护理职称评审标准和考核办法东莞市小三调查取证-培养专业养老人才,筑牢幸福晚年基础,提高护理资格证书的价值和社会认可度。探索建立以实践考核为主的护理人员考核机制。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养老行业协会作用,联合政府、学校、企业开展专题招聘会、举办技能竞赛、培训班等,构建“社会认可、部门认可、部门认可”的人才培养格局许可和学校支持”。坚持校企融合,将养老行业岗位技能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无缝对接。探索订单班、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共建专业、共育人才、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三是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狠抓人才源头培育。组织专家、学者、优秀医院护士等专业完善学校学习教材和岗位培训教材。建立常态化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开发养老能力在线培训课程。
三是完善配套措施,切实增强护理人员职业荣誉感。行业社会认可度低严重阻碍了养老产业的蓬勃发展。因此,应千方百计增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养老服务人员配备机制,制定相关人才支持和激励计划,在积分结算、住房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建立薪酬福利激励保障措施,对长期在困难地区和基层工作的人员给予奖励津贴或补贴。二是加大人文关怀。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组织关怀,定期开展慰问慰问、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团队建设等活动,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加大宣传力度。重塑养老产业社会价值,推出专业与大众化并重的新媒体产品,改变公众对养老工作的传统认知,倡导全社会关注养老工作、关爱养老服务从业人员。 ,